售前客服二维码
文章均源于网络收集编辑侵删
提示:仅接受技术开发咨询!
原本是为了展示“秀肌肉”的产品,却把号称AI四小虎之一的山东科技推向了悬崖边。前段时间,商汤科技在技术交流日上推出了大模型系统——“天天有新”。然而,该公司的AI技术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反而被一场“篡改”风暴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之所以会出现这次“打假”事件,是因为在ChatGPT的炒作下,商汤不亚于推出一款每日更新的新鲜出炉的大模型产品。山糖在展示产品时,有网友发现山糖文生图片创作平台上的一张展示图片来自其他网站。话题成为热议话题后,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AI 4虎也备受关注。
根据商汤科技方面的回应,喵话SenseMirage包含了商汤科技自主研发的AIGC大模型,开源自第三方社区,支持导入多平台开源模型和上传用户本地模型,同时还提供了模型。用户可以绕过本地化部署流程,基于开源模型自行训练模型,高效生成更多样化的内容。
事实上,相较于云从、旷世科技、依图等AI 4小虎,AI 4小虎的共同问题是更难商业化,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例如,云从科技2022年营收为5.3亿元,同比下降51%,扣除不存在的费用后的净亏损为9.27亿元。据山唐科技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营收预计下滑近20%,巨亏60亿。
更尴尬的是,另外两家公司频频传出IPO消息,却迟迟没有后续。在ChatGPT带动的AI热潮下,AI四小虎能否保持先发优势继续横冲直撞?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
AI四小龙,谁也绕不开盈利难题
科技巨头追梦从来没有捷径,也没有坦途。商汤科技的创业之路一波三折。 1992年,汤晓鸥毕业于985和211双一流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入计算机视觉(CV)研究的巅峰之作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个博士他在这里呆了五年面部识别结下了不可磨灭的纽带。
幸运的是,毕业后凭借海内外高校的璀璨光环,唐晓鸥博士在创业之初就赢得了众多人才和投资人的青睐。 2014年商汤科技成立之时,还获得了明星资本IDG的注资,正式将商汤科技运营一发不可收拾。
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曾表示,商汤科技是IDG投资的唯一一个不看产品的项目。四年后,全球公认的“人工智能商用元年”正式到来,商汤科技赶上了行业前所未有的红利时机。
ChatGPT 热潮是商汤科技在泡沫破灭时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一款不尽如人意的产品和“山寨”风波不仅没能在这波AI热潮中扭转商汤科技的颓势,反而让商汤科技被迫走下神坛。
无独有偶,2022年年末ChatGPT的热门概念出现,伴随商汤科技股价大涨的云从科技也被贴上了“流血上市”的标签,让投资者有些望而却步。
另外两家公司的上市速度往往较慢。其中,旷视科技于2021年9月提交上市注册,但此后进展缓慢,申请注册过程卡顿,并未中断。请继续关注新消息。
观察表明,人工智能大公司难逃长期亏损的命运,因为:毕竟,人工智能还处于概念和市场教育阶段,研发和营销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资金和更新是这些公司的常见选择。
经营业绩不佳,股价自然难以支撑。据了解,山唐科技的股价是在ChatGPT概念起飞后才出现上涨的。上市以来,股价一直难以回到从前。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2年累计损失超过400亿元。更致命的是,商汤科技的持续亏损也侵蚀了投资者对二级资本市场的信心,导致怨声载道。比如2022年6月30日,商汤科技迎来了上市以来的“至暗时刻”,因为解禁期太重要了,但对于元康科技来说,5月份上市后仅仅几个工作日,就只出现了大幅上涨。股价开始下跌,跌幅超过56%,创下同期最大跌幅,股价腰斩。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采用人工智能的企业都面临着拥有核心技术却无法商业化的困境。
AI商业模式难跑通,转型大模型胜算几何?
AI龙头企业虽然规模大,但盈利难度大,只能靠注资维持,这印证了它可能不足以帮助你实现规模回报。乃至长远发展。因此,如何拓展产品线、创新商业模式成为这些企业关注的一大问题。
以商汤为例,消费市场认可商汤,但其核心技术是人脸识别。不过,它的目标并不局限于人脸识别公司,它致力于打造深度学习平台,成为“全能型”选手。原来如此
联合创始人徐立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我们是中国拥有原创技术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不是一家人脸识别公司。”实际上,商汤科技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主要是面向政企提供2B、2G的人工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而商汤科技能让终端消费者有所感知的技术,还包括其推出的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字识别、图像视频分析、图像及视频编辑、智能监控、自动驾驶、遥感、医疗影像识别等各类智能视觉技术。例如商汤的“3D人脸识别智能门锁解决方案”,就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居家生活。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名声在外的商汤科技,因此也承载着资本市场的诸多期待。在资本市场春风得意之时,商汤的AI技术应用也逐渐规模化落地、商业化也随之加速。
从“小咖秀”等美颜相机,到目前国内大部分安卓手机的面部识别解锁技术,商汤科技基本形成垄断之势。2021年,商汤科技还发布了智能汽车应用平台“SenseAuto绝影”。
和此前的大疆车载、华为HI等类似,SenseAuto绝影定位于向车企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据其透露,截至目前,商汤科技已和30多家车企、近50个车型建立了合作,实现了2000万台车的订单。
实际上,业务多元化并非只是商汤科技的专利。以算法优势著称的旷世科技,其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公共安全、金融、零售、教育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Chat GPT呼声越来越高之时,这些AI巨头企业,都不约而同的踏入了大模型产品这条相同的河流。
据了解,旷世科技主打生成式大模型。旷视研究院基础科研负责人张祥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有望突破图像大模型的上限,并推动底层架构的统一。旷视研究院会坚定投入生成式大模型的研发。
在应用上,一方面,旷视会把顶尖的底层模型设计和工程能力开放出来,跟有场景需求和内容生成能力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出有价值的 AIGC 应用。
另一方面,因为旷视的选择是专注在“AI in Physical”,所以公司会把这些底层技术研究更多应用在自动驾驶、机器人这样的复杂决策领域。
只是,在AI这个相对尖端的赛道,从来也不只是有技术、有资本,就可以无所不能的。因此,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产品大行其道时,商汤科技也在多元化业务方面增加了一个大模型。奈何其研发成果刚刚面世,就受到了“伪原创”的质疑,因此这条路也注定并非坦途。
而且,据媒体报道,人工智能开发公司OpenAI去年亏损达到5.4亿美元左右。自2022年起,OpenAI开始加大投资聊天机器人开发,并从谷歌等科技巨头招聘了多名关键员工。然而,为了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公司付出的成本显著增加,这也导致其财务状况出现波动。因此,公司表示,未来需筹集1000亿美元“过难关”。
作为大模型细分赛道的先行者,OpenAI巨额亏损、需要天价融资金额支撑发展的现状,也足以印证,研发大模型产品,同样是一个耗费人力、财力的浩大工程,何时能够告别“入不敷出”的窘境,依然是一个未知数。由此也不难看出,在盈利能力不足的AI赛道,商汤、云从、旷世,恐怕也难以短期扭转局势,更无法将其未来押注在前景并不明朗的大模型上。
技术应用相继落地,却遭遇三大拦路虎
据了解,为降低AI整体的生产成本,使其顺利进入工业生产环节,商汤科技推出了“AI工业引擎”,目的是用一套“大AI模型”来覆盖工业领域极其复杂的长尾场景。
例如,商汤科技为南方电网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换流站智能运检系统“AR巡检”,包括巡检路线自动规划、数据分析与智能协助等功能,实现了一线人员与AI的协同工作,大幅提升了巡检的效率。
与此同时,商汤科技已为整个行业准备了一个“产业基地”和“零部件工厂”。据其招股书,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软件平台的客户数量已超过2400家。同时,商汤科技赋能了超过4.5亿部智能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其中有5款月活超过5亿。
图源:凤凰网-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智慧城市展示
只是,在商汤科技等AI巨头加速快跑、跑马圈地的同时,也面临着研发成本高、回本周期长、商业模式尚待验证等诸多拦路虎。
其一,基于AI的技术应用,覆盖的场景过于分散与碎片化、需求也十分长尾,因此导致其技术研发成本高,而且难于批量复制,由此也直接影响其投入产出比。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商汤科技上市前均处于入不敷出、巨额亏损的窘境了。
其二,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AI研发投入高企,烧钱营销在所难免。正如业内人士称,持续且高投入下的人工智能竞争,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烧钱”游戏。而在所有的成本中,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占据大头。
以商汤科技为例。商汤汇聚了40多名教授、250多名博士,5000多名员工中有三分之二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18年以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
据其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2021年,商汤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和36.14亿元,研发费用占当期总收入比重分别为45.9%、63.8%、71.3%和76.89%。尤其是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营收,研发费用营收比高达107.3%。
与此同时,AI技术行业认知门槛高,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都需要事先进行行业概念与认知教育,因此也间接地提升了其市场营销投入。
仍以商汤科技为例。2022年,公司另有销售开支9.01亿元,同比增长32.2%;行政开支15.68亿元,同比减少31.8%。与此同时,商汤科技的现金流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2022年12月底,商汤科技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30.85亿元;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录得79.63亿元;总借款32.29亿元;资本负债比率-11.7%。由此可见,商汤科技当前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并存。
其三,如前文所述,商汤科技对标ChatGPT押宝的大模型产品,目前也处于概念期,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且相关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何时盈利依然是个未知数。
通过业内布局AIGC等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也不难看出,大模型产品的商业变现之路,同样道阻且艰。而这类新型产品,恐怕也难以成为AI四小龙的救命稻草。
结语
一言以蔽之,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虽然有强悍的人脸识别等AI技术,但是却难以逃离行业通病,那就是为相关技术寻找用武之地。
所幸的是,商汤科技、旷世科技等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进行了多元化布局。包括拥抱元宇宙、跟随大模型。
只是,蹭热点一般的转型策略,却并没有让这类企业延续往日一路狂奔跑马圈地的势头,而商汤科技因为展示新产品翻车,也惊醒了很多投资者,欲速不达才是行业最大的尴尬。
但愿以商汤科技为代表的AI企业,终有一日,会因为其心有不甘,而重拾昔日的荣光,为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落地、商业化运营找到一条新出路。a
文章均源于网络收集编辑侵删
提示:仅接受技术开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