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业现状研究

2018-12-07 18:40 栏目:经验之谈 来源: 查看()
(一) 区块链的本质

从比特币诞生开始算,迄今正好 10 年。经历了 10 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回头看,除了以太坊在合约上相比比特币有巨大进步外,在区块链技术的其他层面,整整 10 年,并没有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一方面,是不得不承认比特币的设计和理念确实精妙绝伦,当之不愧的王者;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不是开局太好,而是后继乏力。

因此,在不断尝试突围的路上,有必要再回首,重新思考区块链的核心和本质。我们认为,“信任、价值、通证”构成了区块链的核心。一切的研究和探索,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对核心和本质的认知、理解以਀应用;当它们越来越清晰、答案越来越标准、被越来越多人认同,一切争吵不休的上层问题,将不辩自明。

区块链行业现状研究

1. 关于信任

与传统技术的最大区别是,区块链是一种分散式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尝试打破中心化信任的垄断和崩塌风险,用去中心的思路尝试构建全新、更加健壮的信任体系。可以说,信任是区块链核心的核心,价值、通证、资产等都是构建在其上的延伸。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其有以下 3 点重要的属性:


1) 分散性:构建信用的节点和主体越分散,这套机制的可信度越强。具体的,包含分散信用的主体数(或节点数)越多,节点的分散性越强。需要注意的是,分散性有理论分散性和事实分散性的区别。

2) 健壮性:狭义的健壮性,即主体间算力、投票权重的均匀程度(bias),依赖于共识算法,不同区块链的实现,健壮性的衡量标准不同等。理论上不存在寡头、超级节点的网络更具可信度。广义的健壮性,则扩展到整套区块链方案层面。

3) 安全性:由于区块链在一定程度是公开、多方参与来共同构建信用的机制,如果存在漏洞导致这套机制并不能按预设运行,那么这套信用机制以及构建在之上的应用将瞬间崩塌。可见安全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分散式信任重建、以਀这套机制是否足够分散、健壮和安全,是对行业里众多区块链方案进行评估的首要标准。

2. 关于价值

信任是区块链技术的基础,而对价值的支撑是区块链技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意义所在。既有互联网网络解决了通讯问题,以信息拷贝的形式,实现端到端的信息传递,打通信息不对称壁垒。但是对信息之上承载的主体的价值,难以保证和确认唯一。

区块链技术第一次整合密码学、分布式等现有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同时,保证信息之上主体的价值的唯一和传递。并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价值传递和确权的基础上,在区块链这个虚拟线上网络上,能够人为的创造价值,实现更为简洁安全的价值闭环网络!

随着人类线上生活越来越频繁,发达国家甚至已经进入了后互联网时代,基于线上虚拟网络的人类生活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且未来将远远超过线下的人类生活。怎样保证线上资产和线上活动的安全和所有权这些现实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而区块链技术目前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也是我们看好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者换个角度,与其说我们看好区块链技术,不如说我们看好的是价值互联网的前景,区块链技术只是当前价值互联网方面最具竞争力的工具之一。

3. 通证机制

通证机制是区块链价值网络实现的重要组件,它由技术和非技术层面的功能有机组合而成。

技术层面,通过非对称加密、签名、共识算法、多方记账技术,实现通证的生成和流转。通过分布式账本等功能,实现了链上通证运转的一套落地载体。基于通证的各种应用,也只有在这套技术设施逻辑足够完备且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逐渐繁荣发展。

对通证机制而言,技术层面的功能是基础,非技术层面的功能才是其价值和亮点之所在,业内将通证机制常常称为通证经济机制,也表明其非技术层面的巨大潜力。行业在这方面持续探索的动力在于,现实世界我们基于传统流通体系和金融体系发展了如此庞大৾复杂的经济体量,成为现在人类生活的基础;那么在即将到来的价值网络时代,基于新的线上流通体系,是否能够构建出体量相当甚至更大的经济体系?

在往这方面探索过程中,经济学、金融学、博弈学、运筹学等非技术层面的功能和理论,逐渐与通证技术模块结合,尝试孕育出一套支撑未来价值网络时代的新理论和方法。有尝试基于网络时代的特点从零构建,也有考虑到最终经济活动仍离不开人、尝试在现实方法上进行改造升级。不论何种方向的探索,我们认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当前行业的探索程度还非常初级,特别是真正基于现实行业场景而非自己臆想、有深度的探索,凤毛麟角。更令人愤怒的是,一些应用打着行业探索的旗号,却实则干着鸡鸣狗盗之事,让普罗大众对通证机制产生了非常扭曲的认知,间接阻碍了相关理论和应用发展。

如上,本小节我们对区块链技术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思考。可以看到仅仅针对核心问题层面,一方面很多衍生问题还存在争议,另一方面很多判断和尝试定义,还需要通过更多、更深入的应用探索来验证和修正。这也是度小满区块链团队在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同时,积极、深入的进行行业落地的驱动之一。

(二) 行业仍处于区块链 2.0 阶段 

行业的普遍认知是比特币代表区块链技术 1.0,实现第一版区块链技术以਀最经典的应用;以太坊代表区块链技术 2.0,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首次开启了区块链技术多方面应用。

EOS 的出现和上线,一些观点认为以其为代表的区块链 3.0 时代已经到来;以及不少类似方案致力于提升区块链吞吐和性能的、并且还漏洞百出的方案,都号称自己为 3.0 技术的典型代表,并大肆鼓吹。一时间还让普罗大众以为区块链技术已经突破技术瓶颈,即将迎来大规模应用。

我们认为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仍处于 2.0 的阶段。现有标榜自己是 3.0、甚至 4.0 的一些方案,只是在 2.0 技术上的持续拓展和探索,最多勉强算小版本升级,如 2.1。

1. 2.0 的探索还需要更加持续和深入

从项目数量上,最近 1-2 年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从项目质量上,我们看到有独特创新和进步的项目,所占比例非常之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目前区块链技术不论是在技术相关的各个领域(分布式账本、海量存储、共识鲁棒性、分布式一致性、安全等),还是技术与应用的结合落地方面,都进展非常缓慢。

无一不表明,在当前所处的技术阶段,我们的探索还不够深刻,需要更加持续和深入的探索,解决区块链技术 2.0 阶段仍需要解决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只有2.0 的技术和应用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区块链技术 3.0 才会顺势到来。我们不提倡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强行推动和鼓吹技术升级。

2. 性能、吞吐的提升是自然发展不是突破

当前很多方案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对区块链的性能进行突破,典型代表为 EOS。我们认为这是当前面临紧迫问题时,技术演进发展的自然衍生,而不是自我突破。这并不是否定 EOS 在线上治理、性能甚至合约等方面的创新和进步,相反是对其创新性方面工作的肯定,只是它的方向、以਀突破力度,并不足以撑起 3.0 的蓝图和应用市场。

并且我们看到,这一类方案由于受限于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限制,它不得不牺牲一些区块链技术的典型特性和功能,换取这种提升。

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是,它是否牺牲了一些不该牺牲的特性?从 EOS 的各种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个问题面临巨大争议,并且我们认为这种取舍确实值得重新考虑。EOS 亦只能如此,其他追随者无出其右。

3. 区块链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度小满区块链团队在技术应用落地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当前的区块链技术在落地业务时,面临很多问题,说举步维艰不为过。尤其是尝试将一个模型稍微完备场景落地到实际应用时,在业务桥接、实际取舍、实施调试等方面缺乏实际的业务标准和通用实践,最终产出的实际 case 往往有设想的 50%效果,已经倍感欣慰。同时,由于存在行业的差异性,同样的问题在非互联网行业会成数倍的放大。

在 2.0 的区块链技术落地方面,积累足够的行业实践同时最好形成一定的事实行业标准,是目前仍未解决的问题。技术和应用必须协同发展,两方面有一个条件不具备,空谈行业升级都为时过早。

4. 3.0 技术相比 2.0 必须要有突破性创新

我们虽然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3.0区块链技术需要具备的技术特征和应用突破,但是作为未来需要引领行业发展至少 5 年的区块链 3.0 技术,必须要具备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而不仅仅是对现有功能缺陷的修修补补,关键是还修补得不漂亮。这些突破可能在底层网络结构、共识机制、参与方组织方式、应用支持技术等方面一点或多点爆发。并且,这种突破虽然目前还无法看清,但是它一旦出现,一定能够很快的得到认可和应用。如同比特币、以太坊的出现一样。

(三) 当前区块链的核心问题:技术

时间已经行至 2018 年末,回首今年或许感受到的是过山车的一年。但把视角放大到5年甚至10年的粒度,今天巨浪或许只是大海里一朵大点的浪花而已。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至今,有进展也有困难。而这些困难中的核心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一旦攻克则意味着行业的巨大进步。我们认为当前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有两类,技术类和应用落地类。

我们已经意识到,唯有区块链技术本身产生实质性的进步,否则区块链应用、区块链商业生态的构建都是将是空中楼阁。按照重要性, 技术类核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

1. 底层架构问题

现有大部分方案都还延续着比特币创造的基本底层架构,不论是整体架构、账本结构、共识、通讯还是存储,并没有深层次的变化。下文需要说明的升级、性能等等问题,也都起源于底层架构的问题。DAG、树、并行等新架构的出现,也是希望从下往上、从根本上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提升。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架构最终的效果都受限于他们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的能力,算力、存储能力、网络通讯性能等基础技术能力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一些新架构的效果将得不到支撑。

2.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应该是任何区块链项目排在第一位的问题。由于区块链公开、防篡改的特性,一旦发生由于安全原因导致的不可逆后果,希望尝试修复和处理,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论是分৿还是升级,对任何项目而言都是致命的打击。并且区块链的安全涉਀项目的各个层面,从底层依赖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一直到节点的运行环境、存储、网络,以਀相应基于区块链的应用。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当前只有专业的区块链安全公司和一些有深厚积淀的大公司,有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能力。

另一个导致安全问题比较棘手的原因是,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非标准化间接导致安全解决方案的非标准化,非标准化最终导致的是安全方案本身存在巨大的风险:安全方案未必安全。

还有更为糟糕的是,通常区块链项目架构和代码的开放性,会将安全问题放大:看似没问题被发现问题后,小问题很容易衍变成大问题。

3. 共识问题

共识机制是保证区块链实现分散性信任职能的核心功能。共识机制如何在健壮性(去中心化)、效率、安全之间达到完美平衡,来满足业务要求,是共识研究的主要课题。不可能三角已经断言在当前基础设施条件下,必须有所取舍。

因此,追求大一统的共识,不如在分应用、分场景的条件下进行探索:针对足够具体和细分的场景和假设,选取和定制满足当前需求的共识算法。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仍发现当前可选的共识算法仍很难满足业务需求:不能即插即用,不仅需要针对性的定制改造,同时常常还需要业务做出他们觉得“不可理喻”的妥协。

归根结底在于,当前可选的可用共识、共识的功能、共识的模块化通用化、共识的最佳实践等还发展不成熟,在以上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沉淀。

4. 升级问题

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特性,让传统软件行业一个普通的升级问题变得异常困难。在 ERP 软件时代,甚至互联网分布式集群时代,已经有一套虽然复杂但是行之有效的升级方法,甚至包括热部署升级。

但是区块链的节点由于所有权不同,不同的节点所有权归属不同的实体,如何协调这么庞大数据量的实体同意升级、并且同意往一个方向升级,是非常有挑战的工作。从已有成熟公链历次升级我们看到,“经济激励+社区共识”是当前勉强能担当升级重任的一套方式。但是它存在效率低下、时间周期过长、以及恶意升级和分叉等弊端,让期望中的升级“翻车”的事情也常有发生。

因此,解决升级问题,是影响区块链技术加速发展、让区块链灵活调整以适应应用的绊脚石。探讨和形成区块链的升级和操作标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5. 性能问题

性能问题是当前区块链行业频繁提起的问题,但我们并不认为性能问题是当前最棘手和最重要的问题。性能问题必须解决,但优先级不高。或许是行业没有意识到其他问题的重要性,或许是性能问题的解决有一个通用的衡量指标,能够尽快出成果,或许有其他原因,性能的提升甚至成为 3.0 与 2.0 的划分标识,我们认为这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我们是否需要更高的 TPS?答案是需要。但是前提是其他假设合理,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将全世界放到一条链上?

可以看到行业提出的多链、分层、分片等解决方案,已经在将性能问题的解决往实际的方向推动。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一味追求过高的、理论的 TPS在实际应用中作用有限。在传统软件和 web 系统时代,500 TPS 系统能满足大部分业务的需求。

(四) 当前区块链的核心问题:应用与落地

与技术类问题紧密关联的是区块链的应用落地问题。技术不论如何高高举起,也要最终落地场景和应用。而落地问题,正是区块链唯二的核心问题,也是评判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最实际的标准。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当前区块链落地上,以下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 业务的认知问题

当前大部分行业对区块链的认知还不足,或者说非常初级。比如在技术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区块链常识的普਀也并不广泛。区块链常常被等同于比特币、IXO、挖矿、割韭菜等片面的认知。除了这些常识性的错误认知外,还有以下表现:

1) 区块链基础不够普及:如上文提到的,区块链解决的核心与本质,行业里还未能很好的以形象的方式给行业外进行传播;区块链基本数据结构、功能、运行以及运用方式等科普层面的知识,也未能很好的普及。

2) 区块链特性不清楚:区块链跟其他技术到底有哪些本质的不同、独有的特性,或者通俗的讲,哪些是区块链特有的、且传统技术不具备的特性;以及运用这些特性,能够做以前不能做、以前能做却做不好的事情,这些问题的认知业务都非常混乱。

3) 区块链适用场景难界定:任何技术有适用场景,这对区块链也适用。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决定他适用的场景可能完全不同于现有的一些技术,因此他能用到哪些领域、哪些场景、有哪些示例,作为区块链技术方,由于对业务不了解,很难确定;作为业务方,对区块链所知有限,更是不清楚。

这一方面是由于区块链技术自身的发展不成熟,生态构建和影响力不够;另一方面就是缺乏针对这些特定行业的标杆应用案例,所谓的“杀手级应用”。

长远的看,提升业务对区块链技术的整体认知的方法就显而易见了:努力完善区块链技术本身,同时深入探索落地,打造更多优秀的落地案例。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2. 适配问题

以太坊和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结合。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区块链技术与业务适配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1) 智能合约技术不成熟:不详细赘述,不论是嵌入式合约还是容器类合约,他们在效率、安全、功能等方面都非常初级,不论是核心技术还是实现,都还需要发展演进。

2) 智能合约是适配桥梁不是方案:即使智能合约足够完善,但是离便捷的桥接上业务并很好的融入到既有业务流程中,还有不小的距离。智能合约是桥接区块链与应用的核心部件和桥梁,但远不是全部。相关配套的开发调试工具、服务、系统、指导原则甚至社区等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才是更好适配的前提。

3) 成本与易用性问题:成本和易用性是实际应用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当前区块链技术适配业务成本高、易用性差是不争的事实。行业需要努力完善解决方案功能,降低适配解决方案的成本;同时根据实践反馈持续改善,从业务方角度进行思考和改善,提升方案的易用性。

3. 沙盒问题

一方面,一些业务敏感的行业(如金融)在新技术上应用非常谨慎,同时৾希望获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如物流、农业、制造业),业务包袱重,系统能力也极其落后,但也希望引入新技术进行升级完成自我进化。这是现实区块链在落地过程中,应用方提出的非常实际的挑战。

标准行业沙盒或者应用沙盒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缓解以上两方面的挑战。通过在一个跟现实环境一样的克隆环境里,进行一些预想的试验和操作,同时不用影响真正的业务。

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沙盒,面临着诸多挑战且要花费大量的成本:

1) 一些行业梳理出典型的环境逻辑已经是非常浩大的工程
2) 在复杂的行业环境,如何对系统进行取舍,哪些 mock 哪些完全克隆
3) 对依赖的非行业相关方如何处理
4) 沙盒如何运营、如何托管、如何维护、如何升级、如何验证…

因此,通常行业沙盒由头部企业、或者相关政府机构牵头,更容易成功。

区块链行业现状研究

4. 方法论与最佳实践问题

最后,行业落地探索面临“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由于没有先行的标杆案例可以参考,没有沉淀下来的标准和理论,导致行业应用的初始探索异常的艰难;同时由于初始探索困难重重,但是成功案例极少,能够复制、沉淀下来的经验也少,进而使得后续的探索也同样举步维艰。

同时,由于行业的差异性问题,不同行业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存在适用场景问题,跨行业参考也面临挑战。度小满区块链团队作为落地实践的先行者,经历过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后续章节,我们总结了数年来在金融、非金融领域沉淀的经验和最佳实践,以期能给相关同行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 当前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将视角从长远收回眼前,我们看到当前区块链行业眼前横着不少的绊脚石,有的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积极解决;有的我们并不以为意,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 过度炒作

文行至今,我们欣慰的看到,经历大半年的过度炒作,行业终于迎来冷却。并且这些炒作大部分还不是区块链技术层面的炒作,只是某一类有误导性的应用的炒作。进入冷静期,这与我们去年底就有的判断一致:虚火来得快,去的也快;炒作不能带来繁荣,只会是泡沫,甚至全都是泡沫。只有真正深入具体技术和技术应用,才能体会到一项技术的实用性如何,是否能够真正跟业务带来价值?团队从 16 年开始到迄今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历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技术的不成熟和应用的举步维艰。

拒绝过度炒作、抑制炒作,回归技术和技术应用本身,关注前文所述的核心问题,是当下行业最正确的方向。希望冷静期足够长,整个行业能够深入进行复盘和反思,夯实基础提升内功,为行业真正繁荣的到来做好准备。

2. 无处安放的监管

一种武断的说法是“区块链是去监管的”,我们不敢苟同。技术本身是中立没有倾向性的,只是用技术的人和技术用的场景,导致体现出了使用方式的倾向性:区块链技术适用于去监管的场景,也适用于监管深度参与的场景。

因此,将监管问题落地具体行业和场景进行讨论才有意义。根据国情不同,在一些行业的应用,我们必须要合法合规同时满足监管要求。应用的区块链技术,若原生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那么作为应用方,必须进行改造,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另一种论调是“有监管的区块链不是真区块链”,我们深感荒谬。纯粹的自由主义只在乌托邦才有意义,应用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涉及人的,也直接或间接涉਀到监管。区块链技术支持监管职能,并不能因此就颠覆起核心的信任和价值。

我们看到已经有了由学术和政府机构牵头的关于区块链监管科技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在具体的场景下,讨论监管、定位监管以及拥抱监管,同时结合业务特性与参与方特征,我们会发现不是那么难以安放。

3. 去中心化与业务的关系

传统业务很少基于去中心的思路进行系统架构,所以当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路与业务进行结合时,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落地的一个难题。

首先,去中心化有程度之分,去中心、弱中心、多中心、中心化。必须根据业务特性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求,综合考虑技术方案与选型。并不是所有case 都需要完全去中心化,反而按照我们的实践经验,部分中心化(弱中心、多中心)的方案,反而是大多数应用的现实䇿求。

其次,部分中心化的方案从模型上不如去中心化纯粹。需要处理好区块链层面的去中心化与整体方案的部分中心化的关系。

第三,即使有去中心化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到一种可能:很多业务难以或者不能完全改造成去中心化与区块链进行结合。此时需要回过头来思考是否应该再用区块链,出发点是否有偏差,而不是霸王硬上弓的强行增加区块链元素。

从业务需求和场景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去中心程度,将中心化系统与去中心化网络有机结合,是当前区块链落地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区块链行业现状研究

4. 烫手的通证

对真正区块链从业者而言,当下说通证烫手并不为过。

一方面,要防止所用通证被误解,进而被监管、条规误伤。从以前的积分条例,到 94、824 新规等,都对区块链的禁区做了明确的规定。作为载体的通证,如何与不合规使用明确划清界限,是构建包含通证元素的区块链应用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明确通证的 does 并让通证只具备这些功能,是当下可行的做法。

另一方面,一些创新的场景和创新的方案,通过使用通证作为媒介,确实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区块链的价值,同时让整个模型更加完善。因此,应用在“需要使用”和“更加合规的使用”这两者之间要做好权衡,同时不要试图打擦边球。

以上,弄清楚当前的位置和状态,是开启实际工作的重要条件。本章总结了我们对区块链当前行业的现状、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包含我们一些不够完善的观点。行业在进步、问题在变化,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正自我定位和认知,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来源:(度小满金融区块链研究与应用白皮书)

微信二维码
售前客服二维码

文章均源于网络收集编辑侵删

提示:仅接受技术开发咨询!

郑重申明:资讯文章为网络收集整理,官方公告以外的资讯内容与本站无关!
NFT开发,NFT交易所开发,DAPP开发 Keywords: NFT开发 NFT交易所开发 DAPP开发